本報北京專電(特派記者 林俊 劉韶林)“目前,許多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媒體宣傳,在表述由農民轉移就業的產業工人時,還是沿用‘農民工’這一稱謂。我認為,這一提法已經顯得很不合時宜,應當禁止使用這一稱謂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湖南步步高連鎖超市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填表示,他將就此在大會上提出建議。
緣由:農民工數量已超傳統工人
“農民工”這個詞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來的。王填認為,目前,農民工這一群體與傳統意義上的“農民工”相比,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,再用此詞稱呼他們,已經很不合時宜,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由農民轉移就業的產業工人已經超過傳統產業工人的數量;“農民工”這一稱謂帶有一定的歧視色彩。
中國目前有超過兩億進城務工的工人,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,由農民轉移就業的產業工人已占企業員工總數的近60%。與此同時,由農民轉移就業的產業工人隊伍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除了一部分亦工亦農的季節工外,絕大多數進城就業的農民與土地之間已沒有勞動和收入上的關系。
農民工本來是個中性的詞匯。然而,在城鄉二元格局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進程中,外來農民被誤認為城市生活不安定的因素,種種不公平、不公正的歧視性待遇,也隨著進城農民的不斷增多而出現。
目的:讓勞動者得到健全的社會保障
“取消農民工一詞最核心、關鍵的問題就是,農民工本來就是勞動者、產業工人,他們本來就應該得到健全的社會保障。”
王填建議,各級政府機關、企事業單位,在公文、報告等文字材料中取消使用“農民工”詞匯,媒體、出版機構也不應使用;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,應當對有關語言文字載體進行修正,與此同時,應當用“流動工人”等不帶有歧視色彩的詞匯來取代“農民工”稱謂。
責編:趙德禮